鹰潭站被命名为第一批“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作者:鹰潭站 更新时间:2007-05-18
在2007年3月5日水利部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鹰潭站)被批准为第一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鹰潭站)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地湘赣丘陵常绿阔叶林-农业生态区的红壤丘陵盆地和低山区。园区所在的江西省,占其总面积的 97% 的区域具有集山、江、湖于一体的南方典型区域地形地貌的独特特征,山、江、湖彼此相联,构成互为依托的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园区位于东南红壤丘岗地区的腹地,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连接环境污染高风险的沿海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处于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的战略性区位,在广大的东南丘陵区有较强的代表性。
园区山、丘、岗、平共存,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农、林、果、牧生态系统并存;缓坡地为主,农业开发和增产潜力大;降雨季节分布不均,降雨量和雨强大;土壤可侵蚀指数高;历史上水土流失较严重。是开展南方水土保持研究和水土保持示范园区的理想场所。
根据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整体规划与布局,分为气象综合观测场、红色沙漠原始景观区、水土保持机理研究区、水土保持耕作制度研究区、复合农林业研究区、植被自然恢复研究区、集水区综合治理与坡地立体种养模式区等功能区。
根据园区内土地侵蚀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了治理:在红粘土严重侵蚀劣地主要采取的治理措施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轻度侵蚀红粘土缓坡岗(台)地的治理,则采取了综合开发利用治理措施。主要是研究和发展各种防止或减少低丘岗(台)地土壤侵蚀和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各种开发利用模式和水土保持形持续耕作制度。即根据红壤丘岗(台)地的特点和不同坡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变沟谷农业为立体开发型农业,变单一农作物为农林果草综合配置,强调规模和连片开发,以挖掘其资源潜力;在田块水平上应大力发展水土保持耕作制度,发展复合农林业,控制水土流失。采用的方法有:
顶林-腰果-谷农-塘渔立体种养模式:丘岗中上部土壤薄、旱、瘦,以林为主,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水保林;丘岗中下部土壤为过渡段,发展高效且能吸收深层土壤水份的和养分的经济果林和经济作物;坡麓土层厚、肥、润,宜种植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的粮食、蔬菜、和饲料等作物,如水稻、玉米等。与传统的对照模式相比,采用该模式能明显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水土保持保持型耕作制度和复合农林业模式:水土保持保持型耕作制度即在耕作过程中采用垄作和免耕覆盖等措施的处理平均可减少土壤侵蚀 55%-81% 、地表径流 87%-95% ;而在复合农林业方式下,基本不发生土壤侵蚀,且土壤培肥效果明显优于纯林业。两者相比,后者更优于前者。
总之,园区的水土保持已经形成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即:水土流失控制-治理-恢复-合理利用-增加效益。
在此次命名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鹰潭站)必将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