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与放牧的影响》出版

作者:海北站  更新时间:2024-12-06

 本书以汪诗平和王艳芬团队依托在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7 年建立的山体垂直带“双向”移栽试验平台(模拟增温和降温情景)、2006 年建立的红外增温模拟不对称增温情景(白天与晚上、暖季和冷季不同增温幅度)和适度放牧平台10余年长期监测研究为基础撰写而成,包括5 个部分共计13 章。第一部分试验区域基本特征及试验设计背景(第一、二章),主要介绍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山体垂直带气候特征、植被特征与试验设计;第二部分高寒植物及植物群落的响应与适应(第三至六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和放牧对植物叶片特征与繁殖策略、植物组成与多样性、植物养分利用策略、植物群落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第三部分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第七、八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土壤水溶液化学性质和养分可利用性、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第九至十二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凋落物和粪便分解、土壤和生态系统呼吸、生态系统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第五部分气候变化和放牧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第十三章),主要介绍高寒草地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的时空特征,以及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

  作者简介:

  汪诗平:男,1964年出生于安徽桐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和草原管理等方面研究。系统深入地探讨增温和放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反馈过程及其机理,揭示了过度放牧而不是增温是导致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发现主要高寒植物物候序列对增温和降温存在非对称和非线性反应的过程;阐明了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功能及其管理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构建了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低碳型草地畜牧业指标体系、管理措施和标准体系,为实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到目前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4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J Ecology、Ec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Agriculture and Forest Meteorology等一区高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3部参编)。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8年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青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均排名第一)以及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现任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和利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是第六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多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是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会、生态学会和草学会的会员;任 “草地学报”常务编委、PLoS One、J Arid and Cold、“草业学报”、“广西植物”和“中国草地学报”杂志的编委。

汪诗平

王艳芬:女,1969年6月出生,山东省潍坊市人,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副校长。199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2001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2002年底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纪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等职。2023年7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副校长。  长期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聚焦寒区旱区草地土壤碳氮循环与草地可持续发展,发展了土壤碳库系统稳定性理论,主持研编了1:50万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图。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副主席;曾任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独立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等。

王艳芬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