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作者:null 更新时间:2013-06-28
一、农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一)、气象要素监测指标
站区气象要素人工观测
项目 |
频度 |
备注 |
天气状况 |
3次/日(8,14,20时) |
目测, 观测日记,见农田生态站监测手册。 |
气压 |
3次/日(8,14,20时) |
气压表 |
风 风向/风速 |
3次/日(8,14,20时) 、3次/日(8,14,20时) |
|
空气温度 定时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
3次/日(8,14,20时)、1次/日(20时)、1次/日(20时) |
百叶箱最高温度表、百叶箱最低温度表 |
空气湿度 相对湿度 |
3次/日(8,14,20时) |
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表、毛发湿度表(结冰期) |
降雨 总量 |
降雨时测,2次/日(8,20时) |
雨量筒 |
雪 初雪/终雪/雪深 |
1次/年 、1次/年 、有降雪测,1次/日(8时) |
|
霜 初霜/终霜 |
1次/年 、1次/年 |
|
水面蒸发 |
1次/日(20时) |
蒸发皿(大型蒸发皿) |
地表温度 定时地表温度/最高地表温度/最低地表温度 |
3次/日(8,14,20时)、1次/日(20时)、1次/日(20时) |
水银地温表、最高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 |
日照时数 |
1次/日(日落) |
日照计 |
冻土 |
1次/日(8时) |
北方冻土区测 |
站区气象要素自动观测
项目 |
频度 |
备注 |
气压 |
1次/小时 |
|
风 风向/风速 |
1次/小时 |
|
空气温度 定时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
1次/小时 |
|
空气湿度 相对湿度 |
1次/小时 |
湿度传感器 |
降雨 总量/强度 |
1次/小时 |
雨量计 |
(接上) 站区气象要素自动观测
项目 |
频度 |
备注 |
地表温度 定时地表温度/最高地表温度/最低地表温度 |
1次/小时 |
|
地温 土壤温度 观测深度(5,10,15,20,40,60,100cm) |
1次/小时 |
|
辐射 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反射辐射/净辐射/紫外辐射(UV) |
1次/小时 |
|
日照时数 |
1次/小时 |
每分钟记录,1小时输出 |
综合观测场田间小气候观测
项目 |
位置 |
备注 |
温度 |
植冠层上方0.5、2.0米高度处 |
阶段性观测 |
湿度 |
||
风速 |
||
风向 |
植冠层上方适当高度 |
阶段性观测 |
*总辐射 |
植冠层上方1.5米高度处 |
阶段性观测 |
净辐射 |
||
*紫外辐射(UV) |
||
反射辐射 |
||
*光合有效辐射 |
||
土壤热通量 |
地面以下3cm |
阶段性观测 |
地表温度 |
地面0cm处 |
阶段性观测 |
土壤温度 |
地面以下:5,10,15,20,40,60,100cm |
阶段性观测 |
*降水 |
|
阶段性观测 |
注:⑴阶段性观测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每次3-7天(选典型天气),测试频度1次/小时,每年观测次数
根据生态站具体气候环境确定。
⑵ *号项表示如果站区与综合观测场设在同一地块,可以不进行此项要素的观测。
(二)、土壤要素监测指标
项目 |
测定层次 |
频度 |
方法 |
备注 |
|
碱解氮 |
表层、(0-10cm) 、(10-20cm) |
1次/年,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碱扩散法 |
作物收获后采样, 2004年开始,每年进行 |
|
速效磷 |
Olsen法(农业站) |
|
|||
速效钾 |
乙酸铵浸提 |
|
|||
有机质 |
表层(0-10cm)、(10-20cm) |
1次/2-3年,见采样年度,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重铬酸钾氧化法 |
2004,2006,2009,2011,2014年进行 |
|
全氮 |
半微量凯式法 |
|
|||
pH |
电位法 |
|
|||
缓效钾 |
硝酸浸提法 |
|
|||
速效微量元素 |
表层(0-10cm) (10-20cm) |
1次/5年,见采样年度。 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
无分析能力的台站,可在土壤分中心分析. 2004,2009.2014 年进行 |
|
|
|||||
有效硼(南方站) |
|
||||
有效钼 |
草酸-草酸铵浸提 |
|
|||
有效锌(盐亭、常熟、北方站) |
DTPA浸提(碱性、中性土壤),HCL浸提(酸性土壤) |
|
|||
有效锰(北方站) |
DTPA浸提(碱性、中性土壤) |
|
|||
有效铁(北方站) |
DTPA浸提(碱性、中性土壤) |
|
|||
有效硫 |
氯化钙浸提(碱性、中性土壤);磷酸盐浸提(酸性土壤) |
|
|||
阳离子交换量 |
表层(0-10cm) (10-20cm) |
1次/5年,见采样年度。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乙酸铵交换法(中性、酸性土壤);乙酸铵-氯化钠交换-原子吸收(火焰光度法)(石灰性土壤) |
2004,2009.2014年进行 |
|
交换性钙、镁、钾、钠(酸性、中性土) |
乙酸铵交换-原子吸收(或EDTA容量法) |
|
|||
交换性钠 (碱化土壤) |
乙酸铵-氢氧化铵交换-火焰光度法 |
|
(接上表)
项目 |
测定层次 |
频度 |
方法 |
备注 |
土壤交换性铝、氢(酸性土) |
表层(0-10cm) (10-20cm) |
|
KCl交换-中和滴定 |
|
容重 |
环刀法 |
|||
有机质 |
剖面*(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 80-100cm) |
1次/5年, 见采样年度。 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重铬酸钾氧化法 |
2004,2009, 2014年进行 |
全氮 |
半微量凯式法 |
|||
全磷 |
酸熔或碱熔、比色法 |
|||
全钾 |
酸熔或碱熔、火焰/原子吸收 |
|||
微量元素全量 |
||||
硼 |
剖面*(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 80-100cm) |
1次/5年, 见采样年度。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碳酸钠熔融-比色 |
土壤分中心分析 2004,2009, 2014年进行 |
钼、锌、锰、铜、铁 |
HF-HNO3-HClO4消煮 |
|||
重金属 |
|
|||
铬、铅 |
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消煮 |
|||
镍、镉、硒 |
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消煮 |
|||
砷 |
硝酸-硫酸消煮 |
|||
汞 |
冷原子吸收法 |
|||
机械组成 |
剖面*(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 80-100cm) |
1次/10年 见采样年度 。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吸管法 |
|
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 |
EDTA容量法 偏硼酸锂熔融—ICP |
|||
容重 |
剖面下层*(20-40cm、40-60cm、60-80cm 80-100cm) |
1次/10年,见采样年度。 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环刀法 |
|
*土层较薄或土壤发生层次明显的台站,剖面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三)、水环境要素监测指标
水物理要素监测指标
监测地点 |
指标 |
观测项目 |
观测频度 |
气象站 |
土壤水 |
土壤水分含量(中子仪) 土壤水分特征参数* |
1次/5天或1次/10天,降雨后加测(详见上文说明)。土壤水分特征参数仅监测一次 |
地下水 |
潜水水位 |
同中子仪土壤水分监测 |
|
地表水 |
E601水面蒸发量 |
每天早、晚8点记录 |
|
综合观测场 |
土壤水 |
土壤水分含量(中子仪) 土壤水分含量(烘干法) 土壤水分特征参数 |
中子仪法同气象站中子仪土壤水分观测; 烘干法1次/2月(详见上文说明) 土壤水分特征参数:1次/5年 |
地下水 |
潜水水位 |
同中子仪土壤水分观测 |
|
地表水 |
农田灌溉量 |
每次 |
|
农田蒸散 |
农田蒸散量(水量平衡法) |
同中子仪土壤水分观测 |
* 土壤水分特征参数观测项目有:土壤完全持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凋萎系数,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水化学要素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 |
观测项目 |
观测频度 |
备注 |
雨水水质 |
PH值,矿化度,硫酸根,非溶性物质总含量 |
1、4、7、10月观测 |
水样为全月所有降水量的集合。站区采样 |
静止地表水水质 |
PH值、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碳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氯化物、硫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矿化度、化学需氧量(COD)、水中溶解氧(DO)、总氮、总磷 |
旱季雨季各一次 |
静止地表水指站区或附近地区永久性湖泊或池塘,有则测,没有则不测 |
流动地表水水质 |
同静止地表水水质 |
同静止地表水水质 |
流动地表水指站区或附近天然河流(详见上文说明),必须测 |
潜水水质 |
同静止地表水水质 |
同静止地表水水质 |
站区采样,必须测 |
灌溉用承压水水质 |
同静止地表水水质 |
1-3次/生长季 |
综合观测场采样,有则测,没有则不测 |
灌溉用地表水水质 |
同静止地表水水质 |
1-3次/生长季 |
综合观测场采样,有则测,没有则不测 |
(四)、生物要素监测指标
监测地点 |
监测项目 |
监测指标 |
监测频度、时间、年度 |
备注 |
|
|
|
|
|
区域调查点(2-4个) |
农田环境要素 |
区域面积,区域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灌溉方式,作物布局 |
1次/2-3年; 10月份;2004,2006,2009,类推… |
农户调查和自测 测定表层土(0-10cm) |
作物组成 |
作物名称,作物品种,作物类别,播种量,播种面积,占总播比率,总产,市场价 |
1次/年; 年底 |
农户调查 |
|
历年复种指数与典型地块作物轮作体系 |
农田类型,复种指数,轮作体系、监测开始年份的作物、当年作物 |
1次/年; 年底 |
选取典型地块,农户调查和自测 |
|
主要作物肥料、农药、除草剂等投入量 |
作物名称,施用时间,施用方式,肥料(/农药/除草剂等)名称,施用量,肥料含纯氮量,肥料含纯磷量,肥料含纯钾量 |
1次/年; 年底 |
农户调查 |
接上页
监测地点 |
监测项目 |
监测指标 |
监测频度、时间、年度 |
备注 |
|
植物元素含量和能值 |
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全铁,全锰,全铜,全锌,全钼,全硼,全硅,热值 |
1次/5年;收获期样品;2004, 2009,类推 |
器官:茎、叶、籽粒、根分别分析 常规元素分析法 燃烧法测定热值 |
综合观测场 |
农田环境要素 |
综合观测场面积,综合观测场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灌溉方式 |
1次/2-3年; 10月份;2004,2006,2009,类推 |
野外调查和自测 测定表层土(0-10cm) |
历年复种指数与作物轮作体系 |
农田类型,复种指数,轮作体系、监测开始年份的作物、当年作物 |
1次/年; 年底 |
自测 |
|
主要作物肥料、农药、除草剂等投入量 |
作物名称,施用时间,施用方式,肥料(/农药/除草剂等)名称,施用量,肥料含纯氮量,肥料含纯磷量,肥料含纯钾量 |
生育期动态调查,每年都监测 |
野外调查和自测 |
接上页
监测地点 |
监测项目 |
监测指标 |
监测频度、时间、年度 |
备注 |
综合观测场 |
作物物候 |
1.水稻:品种,播种期,出苗期,三叶期,插秧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收获期,生育期 2.小麦:品种,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收获期,生育期 3.玉米:品种,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成熟期,收获期,生育期 4.棉花:品种,播种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收获期,生育期 5.大豆:品种,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生育期 |
生育期动态调查,每年都监测 |
选择本区代表作物,野外调查和自测
|
|
作物植株性状与生物量 |
1.水稻:品种,播种量,调查株数,穗数,株高,穗长,每穗粒数,空壳率,千粒重,倒伏率,整齐度,最大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测定时间,地上部分鲜重,籽粒鲜重,地上部分干重,茎干重、叶干重、籽粒干重,根系干重,植株总干重 2.小麦:品种,播种量,调查株数,穗数,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倒伏率,整齐度,最大叶面积,最大叶面积指数测定时间,地上部分鲜重,籽粒鲜重,地上部分干重,茎干重、叶干重、籽粒干重,根系干重,植株总干重 |
1次/季作物,收获期调查,根生物量每5年监测 1次,其他年份用模型换算 |
选择本地代表作物,野外调查和自测 根生物量测定深度: 60cm , 分6层 方法 土钻法 10cm 10个,25*25cm土柱法, 3个重复 结合模型法 |
接上页
监测地点 |
监测项目 |
监测指标 |
监测频度、时间、年度 |
备注 |
|
作物植株性状与生物 |
3.玉米:品种,播种量,调查株数,株高,结穗高度,双秆率,空秆率,茎粗,果穗长度,穗粗,穗行数,穗粒数,出籽率,千粒重,倒伏率,整齐度,最大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测定时间,地上部分鲜重,籽粒鲜重,地上部分干重,茎干重、叶干重、籽粒干重,根系干重,植株总干重 4.棉花:品种,播种量,调查株数, 株高,第一果枝着生位,果枝数,单株铃数,脱铃率,铃重,衣分,籽指,霜前花百分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测定时间,地上部分鲜重,籽棉鲜重,地上部分干重,茎干重、叶干重、籽棉干重,皮棉干重,根系干重,植株总干重 5.大豆:品种,播种量,调查株数,株高,倒伏率,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百粒重,最大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测定时间,地上部分鲜重,籽粒鲜重,地上部分干重,茎干重、叶干重、籽粒干重,根系干重,植株总干重 |
1次/季作物,收获期调查,根生物量每5年监测 1次,其他年份用模型换算 |
选择本地代表作物,野外调查和自测 根生物量测定深度: 60cm , 分6层 方法 土钻法 10cm 10个,25*25cm土柱法, 3个重复 结合模型法 |
植物元素含量和能值 |
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全铁,全锰,全铜,全锌,全钼,全硼,全硅,热值 |
1次/5年;收获期样品;2004, 2009,类推 |
器官:茎、叶、籽粒、根分别分析 常规元素分析法 燃烧法测定热值 |
|
土壤微生物区系(作为第二套指标,有条件的台站监测) |
微生物类别,数量,比率 |
1次/5年;收获期; 2004,2009,类推。 |
野外调查,平板法 |
注:第一次上报数据时,提供定位站所代表区域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等)和土地利用方式概述,综合观测场和区域调查点的位置、面积大小、作物栽培的历史、作物种植模式、管理制度说明,选点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