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3】《共同关注》采访:一问到底:深圳湾海滩现大量棕色“爆爆珠” 到底是啥?

作者:大亚湾站  更新时间:2025-01-20

近日,继海南海口和广东深圳、珠海、东莞、江门等地海面接连报道球形棕囊藻赤潮以来,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于1月9日至11日期间调查发现,大亚湾海域棕囊藻也呈爆发性生长趋势。1月17日,大亚湾站副站长李刚(主持工作)接受CCTV13《共同关注》采访,解答了有关棕囊藻赤潮成因等相关问题。


      李刚介绍,此次引发华南地区海边赤潮的藻类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这种藻类呈褐色,当其大量聚集在海面时,会使海水呈现出轻微的褐色,这种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赤潮。在科学领域,这种现象被科研人员称为“藻华”现象。每年,我国近海海域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不同海域的藻类种类可能有所不同。赤潮的形成与水体环境因素紧密相关,例如水体中营养盐浓度、降雨、风力强度及光照条件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此外,这种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会聚集成团,形成类似一个球状的“藻群”,使得体型较小的浮游动物难以对其进行捕食,我们在深圳海滩所看到的棕色“爆爆珠”就是球形棕囊藻。尽管赤潮的发生是一种生态灾害,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环境条件一旦适合,藻类爆发性生长是一种正常现象。


 水体中的棕色“爆爆珠”——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推荐阅读:《大亚湾海域除球形棕囊藻外还伴有圆筛藻大量生长的现象》


       李刚指出,棕囊藻是一种能够产生毒素的藻类,其细胞内含有溶血性毒素,这些毒素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建议公众避免在受赤潮影响的海域游泳或进行水上活动。他进一步解释说,当藻类细胞分解时,会释放出大量泡沫,其中含有的蛋白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会产生诸如硫化氢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李刚提醒,一旦出现这种棕囊藻,当地还应予以重视,迅速处理。

      “我们在大亚湾这个海域,已经监测了三十多年,从数据上来看,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均匀度在近些年都非常稳定,生态环境、水质环境是在变好的。”李刚表示。


详细视频请点击此处查看:【CCTV13】《共同关注》采访:一问到底:深圳湾海滩现大量棕色“爆爆珠” 到底是啥?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