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大讲堂( 第2讲) 照片集锦
作者:综合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07-04-04
主讲人刘健博士在中国生态大讲堂进行学术讲演《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刘健现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副秘书,曾任CERN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院资环局副局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昌明院士参加本次中国生态大讲堂。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吴炳方研究员:欧洲为什么对推进CO2 那么积极?清洁发展机制(CDM) 对我国是有利的吗?他是IPCC报告的作者,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主任于贵瑞博士主持中国生态大讲堂第2 讲。他同时是CERN 综合研究中心主任、院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
来自不同单位的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约80 余人参加了本次大讲堂。学术讲演后,进行了1 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研究所曹明奎研究员:《京都议定书》欧洲与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压力很大, 如果美国签了,中国就首当其冲。他曾参加2005 年加拿大会议。
刘健: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与政治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目前,欧洲国家在积极推动550ppmv 的限额方案,比欧洲还积极的是俄罗斯。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楼惠新:中国最近调整了DGP 总量,这将对中国的碳排放估算与碳外交产生什么影响?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王毅研究员:中国是大国,CO2 减排和生态系统适应都要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到,“应重视碳问题”,值得关注。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积累尚不能支撑国家决策。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彭长辉博士:清洁生产机制能带来一些经济和环境效益,但不能主导当地经济,更不能取代当地经济。美国南卡州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菱研究员:根据模型估算,全球蒸发量呈减少趋势,但很多地区的实测数据并不支持这一结论。
刘健:IPCC 评估报告强调客观、中立。其编写工作已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完整、高效的组织管理程序,并得到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 等许多大型国际合作研究报告的认同和采用,值得中国生态系统评估借鉴。
于贵瑞:在生态过程研究中,许多人今年做水、明年做碳、后年做生物多样性,刚做出点眉目就要换一个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与储备不足。从体制上,应该稳定一部分人扎扎实实地做事情!
刘健:美国虽然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实际上在注意做减排这件事,美国有11 个州都自己制定减排标准。英国减排的国家政策与加拿大的生态系统适应政策值得我们学习。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淡水项目主任李利锋博士:目前存在着“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集团化”的现象,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的科学家对生态系统进行客观、中立的评估极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秀波博士:《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环境公约是“双刃剑”。一方面,要在国际环境外交中争取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将国际公约作为管理工具,提高我国的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报告结束后,大家仍意犹未尽,《科学时报》的记者王卉也在忙碌着…….。
中国生态大讲堂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每月举行一次。
照片集锦.pdf